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安平新闻网>>青春飞扬

安平农村青年赵士峰要为马尾罗申遗

http://www.hebei.com.cn 2014-07-04 15:59 长城网

  人们都知道丝网产品出自河北安平,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丝网工业的起源来自马尾罗编织,更很少有人了解,在如今的中国丝网最大的集散地,仍有一农村青年在执意高擎着作为丝网生产鼻祖的马尾罗编织这一中国民族工业的星星之火。

  一笔外贸定单,引发了一场对马尾罗编织技艺的寻找。1982年出生的赵士峰是土生土长的安平人,他家一直从事着马尾、马鬃的加工生意。2000年的一天,他接到了一笔来自日本的订货单:一次性订购2500张“马尾罗”,面对这笔诱人的订单赵士峰却了犯愁。马尾罗曾是中国一项非常古老的传统手工艺产品,安平作为马尾罗的发源地和主要生产、集散地,却找不到“马尾罗”的踪影,这让赵士峰陷入了沉思。

  一个偶然的机会,赵士峰在农村集市的一个角落发现了一块让他寻觅很久的马尾罗。他如获至宝地观察、抚摸着这片马尾罗。通过再三追问,摊主告诉了他罗的来源,经摊主的指引,赵士峰在一户农家小院里找到了它的织造者——赵荣启老人,赵士峰当即把老人的60多张马尾罗成品全部收购,并诚挚地邀请老人给自己织马尾罗,同时承诺全部以高于市场价收购。

  在与老人的交谈中,赵士峰了解到马尾罗的编织要全凭手工完成,工序繁多、工艺复杂。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很多地方传统的马尾罗已经被各种金属筛网替代,马尾罗市场快速萎缩,从事编织的民间艺人大都逐渐停止了马尾罗生产。虽然找到了懂编织马尾罗的老手艺人,喜悦过后,赵士峰陷入了沉思:怎样才能把马尾罗这一曾经辉煌一时的民族工业传承下去?如何让马尾罗编织闪耀在丝网历史的长河中?

  十多年坚持,马尾罗编织技术得以恢复和传承。带着这些问题,赵士峰又找到了几位持有这项传统手工艺的老人。面对国外市场的需求,陷入迷途困境的赵士峰看到了光明。“尽管那笔外贸订单盈利不大,但是那段时间,我骑着摩托车,四处寻找老手艺人,跟着她们学习马尾罗编织,我认为我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十多年间,好几个老手艺人又先后过世,目前全县仅有7个人会织马尾罗了,形势不容乐观啊。有句话说的好,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打算将这一古老的编织技术推向世界,申请马尾罗编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多年来,他走遍全县200多个村庄,苦口婆心引导、感化各位编织巧匠重拾曾经的手艺,并发展农村妇女学习编织技术。

  20多张木质脚踏织机,鉴证着丝网文化的起源。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安平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生产马尾罗的小型木质脚踏机。为更好的传承、保护好这一古老编织技术,赵士峰还收藏了20多张木质脚踏织机,在收藏织机的过程中也让赵士峰感受到了马尾罗对于安平人曾经的意义。

  每一张织机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在参观赵士峰收藏的织机时,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台织机上都用毛笔写着织机主人的名字。赵士峰指着写有“赵荣国”的织机介绍说,他见到这台织机的时候,赵荣国老人已经过世了,老人在世时舍不得丢掉陪伴了多年的织机,后来她的儿子就把织机悬挂在房梁上,他上学时的书包,过年时的新衣服都是老母亲一梭一梭织来的。写有“辛书云”名字的织机,是赵士峰藏品里面保存最完好一台织机,它曾经是辛书云老人的结婚时的嫁妆......

  赵士峰专门腾出了一间屋子盛放收集来的这些织机,一有时间,他便拿着抹布,擦拭飘落在织机上的灰尘。他说,这些织机鉴证着丝网的起源和时代发展的步伐,他要尽一己之力,使马尾罗编织这一古老的民族工业薪火相传。

关键词:

稿源: 衡水晚报
责任编辑:刘恩

相关新闻

善行河北
基层建设年
农村面貌提升

主办单位:安平县委、县政府

备案序号:冀ICP备10001396号-1 技术支持:长城网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