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安平新闻网>>文学天地

孙犁与李树喜 孙犁在故乡轶事之九

http://www.hebei.com.cn 2014-12-01 17:31 长城网

  1985年9月4日,时针刚刚指向下午2点,72岁的孙犁从午休中醒来,他记着要给供职北京的安平老乡回信。坐在“耕堂”的旧藤椅上,取出一帧明信片,他提笔写到:

  树喜同志:

  收到惠函及赠书,至为感谢。尊著当从容拜读。

  一九七一年,我也曾回安平一次,所见滹沱河情状,与尊函所描述者同。感慨系之,无可奈何。因此,对电影一事,从无过多希望,也不过问,知其必不能反映原作风貌也。

  我患病多年,终日困居斗室。如来津有暇,乞到寒舍一叙。

  今年春季,我曾在《散文》发表“青春梦余”一作,内中有一段对家乡河流的追念。然手下无此文,日后结集出版,当可奉寄耳。祝好

                                                                                                                                                                                 孙犁

  孙犁这封信是写给时任光明日报机动记者部记者,同为河北安平乡亲的李树喜的。此前,已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李树喜,满怀对既是文坛大家,又是家乡亲人孙犁的敬仰,把自己刚刚出版的报告文学《沉甸甸的人生》和学术专著《中国人才史稿》两书,寄给了孙犁,并在附信说到故园情况时,对环境的污染与滹沱河风貌不再表示痛心,同时还就正在拍摄的电影《风云初记》,探寻孙犁对小说改编成电影的看法。收到孙犁信件,李树喜感动不已,通过字里行间,他深悟了老作家对故乡、住所、身体状况、滹沱河现状及改编《风云初记》等许多的真情与灼见。为进一步了解孙犁对家乡河流的“追念”,李树喜搜寻出了老人家写于1982年12月19日的《青春梦余》一文中有关滹沱河的文字:

  “听说我家乡的滹沱河,已经干涸很多年了,夏天也没有一点水,我在一部小说里,对它作过详细的描述。这条河,在我的童年,每年要发水,泛滥所及,冲倒庄稼,有时还冲倒房子。它带来黄沙,也带来肥土,第二年就可以吃到一季好麦。它给人们带来很多不便,夏天要花钱过惊险的摆渡,冬天要花钱过摇摇欲坠的草桥,走在桥上,仄仄闪闪的,吱吱呀呀的,下面是围着桥桩堆积起来的坚冰。”“对于这条河,祖祖辈辈,我没有听见过人们议论,它的功过,是喜欢它,还是厌恶它,是有它好,还是没有它好,人们只是觉得它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大自然总是对人们既有利又有害,既有恩也有怨,无可奈何……”

  进入十一月,秋末冬初的中国北方已露寒意。这天,李树喜出差天津。微晃的车厢,“朝圣”的渴望,催动他的心海,不断叠加着忆往的浪花:读中学时开始接触先生的小说,并知道了先生亦生于安平热土;自己在高中二年级创作,发表在天津《新港》杂志的短篇小说《牛彩英》,是在学习先生的语言风格中完成的;考入“北大”、毕业后进机关、当记者,与同仁左右也言必称孙犁……。预约时间为下午两点以后,但李树喜一点半就赶到了津门多伦道216号这片闹中取静、坐北朝南的民居住地。显得有些繁杂的大院,东西两侧的住户进进出出,踏着鹅卵石青石板小道向北,迎面靠近北楼的孙犁一侧颇为齐整。微垄的丘土似如旧日亭台的遗址,与不远处的丰冠白杨,衬托出沧桑和幽然的氛围。了解孙犁有午休习惯的李树喜,拾步登上寓所的楼台长阶,静静等候,他希望多待一会儿,一是千万不能打搅老人休息,二是愿表文学晚辈的“程门立雪”之诚,好在阳光似乎暖了些许。大约二点二十分,屋内窗帘拉开,孙犁看到窗外有候见的“客人”,开门连说“抱歉”,把李树喜让进室内。树喜看到,窗明几净,陈设简朴的一人之居,雅气充盈,东墙挂有主人自书的“大道低回”的榜书额匾,下面整齐排列着一件件书柜,靠南窗的桌子上,有打开的书和稿纸……几句寒喧后,树喜谈起1981年在《人才》杂志工作时,曾推荐年轻记者胡少安采访,写出了拨乱返正时期,比较全面介绍先生的文章“在寂寞中追求”一文,孙犁说到:

  “那篇文章写的好,作者的文笔也好。发表时,还配了照片。你的报告文学也写的好,我认真读了几篇,现在还接着读,在事件真实的基础上,加以文学描述,大大提高了文字的感染力。你是走南闯北的大报记者,对文人寂寞怎么看?”

  李树喜接过孙犁递过来的水杯说:“我从小立志搞文学,就是受到您老的影响。现在光明日报,写了一些关于知识分子、打抱不平的文章。我想,文学就是将有些不宜直说的素材写成报告文学,只是记者生涯,采访接待,终日忙碌,寂寞不得呀。”

  为给室内增温,孙犁用铁钩、铁铲调理了几下带烟筒的炉子,笑了笑说:“当年我在老区也是记者。当记者和文学不矛盾,但一定要忠守敬业,不忘百姓,那是我们的根本,也是文学之根。你有大学文化,又具备新闻记者接触面广的岗位特点,从事文学创作有许多优势……”

  李树喜告诉孙犁:“虽然念过几天大学,但骨子深处还是老百姓与庄稼人的情怀,那种鄙视百姓看不起农村的文人或作家,我决不与之为伍。我做记者,有一句座右铭,在最尊贵的人面前不渺小,在最渺小的人面前不尊大。”

  孙犁连声说好,略想一会儿,说:“好象苏东坡说过,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农夫乞儿。”对先生博识与睿智顿涌敬意的李树喜接着说:“我的两句座右铭就是从那里脱化出来的……”

  “唉,树喜呀,你常回咱安平老家吗?”临近谈话结束,孙犁问到,

  树喜回告:“基本上每年都回去。”

  “我是回不去了,身体和年龄都不允许,但我从没有忘记咱们的家乡。前些年,我写了一组关于家乡的散文,叫《乡里旧闻》,先后在《人民日报》《散文》杂志、《羊城晚报》等多家报刊发表,记述的是二三十年代,我那个村子里的人和事,写事件的比如《吊挂》、《锣鼓》《度春荒》《听说书》;写人物的比如《凤池叔》《干巴》《菜虎》《疤增叔》《玉花婶》等,或多或少地了却了些不尽的乡思。我觉得既然上天安排我曾是村里的一分子,就有责任为它留下点文字记录,类如这样的文字,我还想继续写下去。我还诌过两句诗:梦中每迷还乡路,俞知晚途念桑梓。另外,老家有人来看我,我总要让说说那里的变化,咱们在外的人,都应该记着为家乡做点事……”

  从那时起,孙犁与李树喜一直保持着乡党、长幼、同仁的联系渠道。李树喜一直记着孙犁先生为家乡做点事的嘱托,闻讯家乡要复建始于东汉的省保文物,他主动从清华大学找出了圣姑庙建筑古图,2001年,安平要在京举行丝网大世界市场建设新闻发布会,李树喜很快拉起一支新闻大军为之造势。前不久,李树喜又向家乡县领导呈递了打造博陵文化的专题建议,并先后撰诗表达对孙犁先生的不尽思念:

  其一:

  白洋淀怀孙犁

  荷花寥落鸟空啼,

  蒲苇迎风踞老泥。

  始信文章憎盛世,

  天公不再降孙犁。

  其二:

  还乡怀孙犁

  当年流水绕堤沙,

  十里扬帆到我家。

  渠井于今多败朽,

  不知何处觅荷花。

  相关链接:①2013年5月15日(农历四月初六),是中国现文化文学大师孙犁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仅撰此文,表达对他老人家的深切怀念。

  ②李树喜简介:

  李树喜,河北省安平县人。高级记者,作家,人才学和历史学者。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83年到光明日报工作,历任特派记者,机动记者部主任,光明日报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等。

  现为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中华诗词》杂志编委。在新闻、文学、诗词和人才学等方面,已出版个人专著、文集24种,包括诗集《杂花树》、《诗词之树》和《诗海观潮》等。(王彦博)

关键词:

稿源: 文联
责任编辑:刘恩

相关新闻

善行河北
基层建设年
农村面貌提升

主办单位:安平县委、县政府

备案序号:冀ICP备10001396号-1 技术支持:长城网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