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安平县大何庄乡东崔岭村党支部书记李电宗
百姓事挂心头 衡水日报记者段文雅 今秋,衡水市安平县大何庄乡东崔岭村的玉米获得了大丰收,一座座玉米圈里装满了金黄的玉米,村民们看在眼里,甜在心头。“今年把玉米运到家可省老劲儿了,这得感谢俺村的党支部书记李电宗!”村民高兴地说。
今年66岁的李电宗是东崔岭村党支部书记。提起他,村民们满口称赞,眼神里流淌着信任和喜欢。修路、种树、整治村里的环境卫生、带领村民致富、多年来,李电宗将老百姓的事儿时刻挂在心上,用辛勤的付出和智慧谱写出一曲动人的奉献之歌。
东崔岭村以农业为主,但一到麦收和秋收,村民们又是喜来又是忧。喜的是庄稼丰收了,愁的是田间道路都是土路,遇到下雨天,粮食从地里运不出来。2014年秋天,村民收玉米时正赶上下大雨,路面泥泞不堪,不少玉米因来不及从地里运出来长了芽,农户损失严重。李电宗心痛不已,下决心一定要把农业方田道路都修成水泥路面。修路,可不是上下嘴唇一碰就成了,村里经济基础差,没那么多钱,怎么办?村里自筹一部分、争取上级支持一部分,一连一个多月,李电宗把家里的农活儿全扔给妻子,东跑西奔凑够了修路资金,满含激情地带领村民投工投劳,一条2700多米的水泥方田路很快铺建完成,这条水泥路在过麦收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有人问李电宗,“60多岁的人了,干啥还当不省心的村党支部书记?”李电宗说:“大伙儿把‘家’交给了我,我得把‘家’给咱看好了。”
把“家”看好,是李电宗的承诺和信念。2009年,村里换届选举,59岁的李电宗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向城市,东崔岭村成了名副其实的“九九三八六一”村。李电宗家也不例外,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开门店,他上有近百岁的老母亲,下有七八岁的小孙子,村里其他农户情况相似。李电宗说:“年轻人外出打拼,老人、媳妇、孩子大多留在村里,这里是他们的家,过年过节还是要回来的,我得把‘家’给他们看好!”
东崔岭村副业很少,村集体没有半亩承包地,村里搞建设很难。为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李电宗多次到乡政府寻求帮助,到县直相关部门申请支持,2011年-2014年,东崔岭村先后实现了“联村供水”,安装了五台变压器,新建了党员活动室。依托县里的丝网优势,李电宗又果断决定发展丝网产业,陆续在村里盖起了20多间厂房和车间,动员村里的闲劳力加工丝网,吸引了许多在外经商的村民回家致富。
日子一天天红火,“家里”也要美起来。2014年,李电宗抓住东崔岭村被确定为全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重点村的大好机遇,发动全村党员入户宣传,向村民讲解集中处理垃圾的重要性,并在主要街道放置垃圾箱,在村北与村西设立无公害垃圾处理场。开始时,总有村民习惯性地在门前、街旁倒垃圾,李电宗看见后就默默地清理走。一次、两次、三次……村民们被李电宗的行为感动,逐渐认同了村里的管理,也自觉地将垃圾倒到垃圾箱里了。
为推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顺利进行,李电宗颇费了一番心思,不仅常与驻村工作组联系争取帮助,还引导村民捐款3万余元,并组织各户出义务工,全民投入到这场“硬仗”中,使全村面貌在短短10个月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垃圾定期清运,完成了厕所改造,环村种植了3000棵树,新修了7条砖路,建起了文化广场、村民活动室和标准化卫生室,成立了秧歌队、锣鼓队、舞蹈队。每到傍晚,大家在文化广场上跳舞、散步,有说有笑,热闹非凡,让人舒心。
|
关键词:安平县,大何庄乡,东崔岭村,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