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短缺”养老院床位排数年后
增加供给需筑牢三大支点 告别“新短缺”,增加供给无疑是最关键的。这要求政府加大投入,进一步做好规划和引导,提标扩面织好民生“保障网”。同时,还应积极发挥市场作用,引入社会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满足百姓不断增加的多样化民生需求。 不可或缺的政府角色 政府在增加民生产品和民生服务的供给方面仍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政府不仅是民生产品最重要的供给方,而且是民生产品和服务相关政策的制定者,织密民生“保障网”各级政府责无旁贷。告别“新短缺”,应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的保障房建设一直在提速,2012年至2014年,每年新开工套数分别为550万套、600万套和700万套。专家表示,资本的逐利性使得资金总是流向利润更高的地方,不会顾及民生保障,这就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作用,加大投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规划。在房价高企的情况下,政府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就是最好的例子。 贵州省贵阳市68岁的张道延老人不久前搬进了花溪区桐木岭的廉租房内。对于老人来说,能够住进政府提供的好房子,让他感到“晚年有了保障,心里很踏实”。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今后一段时间,财政收入增长将转向中速,必然带来支出压力,但民生始终是支出重点。 在政策制定和产业引导方面,政府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环境问题为例。京津冀地区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求,促使河北省向落后产能多次“开刀”。远离雾霾,呼吸清洁新鲜的空气,是老百姓重要的民生需求,通过产业引导、调整和落实发展规划满足民生需求,政府责任重大。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刚健华表示,当前,政府一方面要扎实推进环境治理、保障房建设、棚户区改造等民生工程,另一方面要积极促进社会资本进入民生建设领域,并严格控制质量、把控标准,肩负起监管职责。 向市场要效率 北京一家养老护理院设在社区,其院长向记者讲述了他的痛苦经历。他们租赁的场地由一家国有企业的物业公司管理,对方的各种要求近乎严苛,开始时不仅要调查股东背景,还要看学历证书。房屋改造装修时,从图纸审核、开工许可到现场验收,“每个程序都提心吊胆,每个环节都得求爷爷告奶奶”。 相关专家表示,目前各地虽然在政策文件上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民生领域,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很多隐性门槛。以社区养老机构为例,不少机构负责人反映在发展中存在融资难、医养结合难、服务人员少等问题。 北京那家养老护理院的院长告诉记者,好不容易找好场所开始运营后,他的养老护理院又面临高租金的沉重负担,因此经营惨淡难以为继。本来,他的理想是把养老护理院办得像快捷酒店一样,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服务,现在看来难度很大。 这位院长的处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民间资本进入民生领域仍存在不少困难,也反映出政府打造良好市场环境、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在采访中,很多专家都表示,发挥市场作用实现资源充分流动,打破垄断限制,是增加民生产品供给,破解“新短缺”的重要前提。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仅仅由政府或公益机构作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一些地方和领域往往不计成本,容易形成垄断,从而丧失对效率、效益的追求。为此,可以通过招标采购、合约出租、特许经营、政府参股等形式,将原由政府承担的部分公共职能交由市场主体行使,尤其是高端、优质的民生服务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表示,在市场条件下,每个资源所有者都会争取资源效率最大化,尽可能把资源分配到最有效率的地方去,各种资源的所有者都处于竞争状态,有助于挖掘所有资源的潜力,不断激励创新。 李义平认为,在民生领域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并不是把所有的东西都推给市场,比如政府应该提供的一些基本公共服务。而在迟福林看来,当前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应着力解决两个突出问题:一是行政审批过多带来的程序繁琐、效率低下;二是行政垄断造成的资源过度集中,制约市场经济发展。 让社会组织走上前台 在上海市中心,黄浦区打浦桥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新地标”。每天门庭若市,上千人次上门;文化服务覆盖人群从咿呀学语的幼儿到耄耋老人;琴棋书画、歌舞影视的爱好者都能在这里找到乐趣…… 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购买服务,为民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民生产品和服务,是求解民生“新短缺”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上海市黄浦区通过购买公共服务,依托社会专业力量,提供老百姓喜爱的公共文化项目。 “民生服务需求越来越多,百姓要求越来越高,引入社会专业力量,由政府购买服务,是各国较为通行的一种新型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开玉说。 据了解,目前政府购买服务已经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多地出现,购买项目主要集中在养老助残、社会救助、法律援助、技术培训等领域。“尽管购买项目不尽相同,但增加公共福利是各地购买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王开玉表示。 在推动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同时,如何培育和扶持更多专业的社会组织,增强其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也是一个重要课题,因为这将直接影响购买服务的效果。 近年来,广东、北京、安徽等地都在为社会组织发展积极“松绑解套”,完善培育扶持政策。以安徽为例,在推动登记管理制度改革,为社会组织“松绑解套”的同时,还通过项目购买、补贴、奖励等方式,为社会组织发展“输血”。目前,全省第一个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芜湖市社会组织培育中心已正式投入运行,目前有20多家社会组织入驻。 专家表示,现阶段,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还存在明显的改进余地:一是政府公开招投标购买服务还没有拓展到所有部门,“暗箱”采购的空间仍然不小;二是虽然有的地方引进了第三方评估,但健全的政府购买服务效益评估体系至今未建立起来;三是配套政策还不完善。破解民生“新短缺”,在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方面,仍需不断改革探索。 直面“公平焦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求解“新短缺”,在想方设法增加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和更好生活要求的同时,在资源分配中更加体现公平正义的精神也至关重要。 对公平的不懈追求 来自革命老区山西石楼县的大学生任龙龙,是家乡的骄傲。2013年,他以567分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成为近10年来当地第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 “如果没有连片扶贫定向招生政策,要考上这么好的大学想都不敢想。”走在未名湖畔,任龙龙如是慨叹。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许多寒门学子获得了入读名校的机会。 近期,全国多所高校面向“寒门学子”启动了专项招生计划,并出台了与招考方案配套的学费减免与奖助学金政策。这一政策所体现的,正是让优质资源被更多人更公平享有的精神。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各地各部门按照全会精神,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政府治理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拥有平等的生存发展条件,都能公平享受发展成果,都能享有人生出彩机会。 无论是中央部委还是各级政府都在积极进行改革探索,进行制度设计。专家表示,升学、就业、养老、看病、买房子……只有让人们在各项涉及自身权益的事情中,都能够依靠规则而不依靠关系,依靠努力而不依赖背景,让资源的分配,特别是优质和稀缺资源的分配,更加体现公平正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获得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赢得更加有力的支持。
|
关键词:养老院 社会组织 老百姓 政府购 结构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