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的铿锵玫瑰—追忆“冀中子弟兵的母亲”李杏阁
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来到安平县报子营村,寻访“冀中子弟兵的母亲”李杏阁的后人。在村委会我见到了李杏阁的儿媳妇和她的三个孙子,当听到他们讲起关于李杏阁事迹的时候,大家的思绪仿佛又回到70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李杏阁出生在安国流长村一个穷苦家庭,17岁时嫁到安平县报子营村。她的丈夫早年去世,只剩下她和三名子女艰辛度日。听李杏阁家人讲,李杏阁是个做事干练雷厉风行的裹脚农村妇女,一贯的暴脾气也形成了她今后敢爱敢恨的品质。 1937年“七·七”事变后,冀中军区、行署相继在安平成立,并在该地区实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李杏阁家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由此她对八路军产生了深厚的感激之情,便积极投身于抗日工作,当时担任村妇联主任的李杏阁,一听到部队要打仗的消息时,就赶紧联系各户为部队连夜做军鞋、准备食量,就为了八路军能多打几个胜仗。 1942年冬深夜,李杏阁接收了一名重伤员,这名叫刘建国伤员从头到脚有枪刀伤十二处,鲜血已经和棉衣冻在一起,面对此情,李杏阁心如刀绞,双膝跪在伤员身边,小心翼翼脱去血衣,拿棉花沾上开水开始小心翼翼为伤员擦拭伤口,然后坐在伤员身边,一会儿听呼吸声,一会儿摸胸口,一直守到天亮,就这样多少个不眠之夜过去了,建国的伤口一天一天的好起来。自此,李杏阁开始了掩护八路军伤员的工作。村党支部帮她在家中挖了两个地洞,让伤员隐蔽、疗养。三十二区军医张树楷等人也赶来这里,并带来了部分医疗器械和药品。这样李杏阁家便成了八路军的一座地下医院,成了抗战时期的红色堡垒户。随着伤员的增加,原来的地洞就不够用了,李杏阁又在屋里、猪圈里、菜窖等隐蔽地方挖了新洞口,她除了每天为伤员处理伤口、换药、洗绷带、烧水做饭、端屎端尿外,她的三名子女在院子里负责警戒。李杏阁常说:“子弟兵就是我的孩子,豁出这条命也要保护他们!”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次日本鬼子进村扫荡来到李杏阁家,鬼子闻到屋内有药味,便逼问李杏阁是否藏有八路,李杏阁坚称没有。两个鬼子气的呱呱乱叫,用枪托在李杏阁身上猛戳一顿,李杏阁仍说没有,气的鬼子发疯似的用刺刀朝她前胸刺去,她身子一歪被刺到左肩上,躲过了致命的一刀,这时鬼子听到集合号,李杏阁才免了一场灾难。在经历着一次次的化险为夷的斗争中,李杏阁与伤员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伤员们都亲切的称她为娘。 在长期艰苦的抗日战争中,李杏阁掩护和护理的轻重伤员达73名,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44年11月,冀中军区授予李杏阁“冀中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1945年,李杏阁参加了晋察冀边区群英会。1950年,她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群英会。 1964年12月,63岁的李杏阁因病与世长辞,但她的英雄形象却永远留在这片冀中大地上。 (张 佳、刘玉军) |
关键词:铿锵玫瑰,子弟兵,母亲 |